查看原文
其他

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冯刚 王莹 前线理论圈 2023-04-28

摘要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宏观构建中注重协调发展,在坚守人民立场中彰显人类情怀,在立足现实中把握未来趋势,在坚持中国特色中顺应世界潮流。深刻理解、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源流和内在特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懈奋斗,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作出了科学概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之间具有相伴而生、内在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和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指明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命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理解其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从系统思维、人本立场、历史眼光、国际视野等角度出发,不断加深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特质的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宏观构建中注重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五个文明”的全局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征。从主要内容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是凸显全面均衡、宏观谋划、整体发展的新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求大同”等思想,强调系统和谐、崇尚整体构建,注重推进多文明形态的协调发展,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从生发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重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逐渐找到了清晰的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文明进程,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构想的提出以及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发,直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宏观构建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系统思维与和谐思维的把握与运用。从整体性、协同性、全方位的视角去构建和创造人类文明,本质上体现的是和谐共生。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点,也表现在“五个文明”的宏伟蓝图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互呼应的整体文明,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注了发展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五个文明”的全面构建,具有层次性、均衡性特征。人类文明反映了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物质、精神成果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态势,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状态和理性的社会体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五个文明”之间存在内在的层次性关系,彼此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其中,物质文明反映了我国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五个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反映了我国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为“五个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精神文明反映出人民群众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态,为“五个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文明包含了社会关系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社会主体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等,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为“五个文明”的发展提供秩序基础和组织支持;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们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为“五个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环境条件。“五个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富有层次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体,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2023年4月6日,船舶行驶在三峡大坝上游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新华网)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守人民立场中彰显人类情怀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和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上,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协调发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和发展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产生的文明形态,其内在特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内在价值追求,真正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根本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人类情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既具有高瞻远瞩的规划,也必须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其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中。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坚持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出发,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上,始终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国际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标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形态,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彰显了人类情怀和道义。

2023年4月5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新华网)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立足现实中把握未来趋势人类文明反映了现在既有的文明程度,又彰显了未来的可能趋势,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特征,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联结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演进是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发展进程中的各项事物、要素密切关联,都应予以探究和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进程中思想精华的理论概括和对既有文明的积极扬弃,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文明发展提出的愿景与目标。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文明视角下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成就所作出的总结与凝练,是人类文明历史形态和中华文明历史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亦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组成的社会有机体,一切关系既同时存在又互相紧密地依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在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不断积累下形成的文明形态,是对过往既有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具体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的继承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契机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和发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回应了人类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实性发展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自我生成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也预示了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愿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文明是平等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下会有相应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社会交往方式变革、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下产生的人类文明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扬弃。人类文明的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多种形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与发展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所限定的规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内涵和层次,充分展现了人们对文明发展的价值要求和未来期待,彰显了文明进步的趋势和文明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建设优化后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贡茶古镇景区(2023年4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网)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持中国特色中顺应世界潮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以及表现出的对抗分裂具有根本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具有一致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和现实基础,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彰显出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具体特征和根本优势。此外,从生成背景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从实践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源自我们党领导人民对新文明的不断探索与主动构建;从理论基础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已有文明形态的扬弃。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也具有历史性与世界性的重要意义,是对世界多元文明共存、共建的回应与贡献。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对现代性文明发展的探索,也是立足于世界而绘制的文明新标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人类未来的文明生发和拓展会更加包容、平等、多样化,因此,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正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明基础,为发展中国家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方案,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创新性选择和中国贡献。


作者: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3年第4期,原标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版式:林苗苗

责任编辑:王晓方

图片来源:新华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